繼美國福特汽車上周宣布暫停與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建廠計劃后,中國另一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在美建廠計劃也正面臨阻礙。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去年8月出台《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為可再生能源製造業提供稅收減免和補貼,其中就包括新能源電池企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受訪時說,在海外建廠可能也是迴避歐美對中國電池行業設限的一種做法。

支持建廠的居民認為,電池工廠將為小鎮和周邊居民帶來2000多個就業機會;反對者則擔心工廠會成為監視美國人的“特洛伊木馬”,正試圖通過抵制活動和法律訴訟延緩項目進度。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紐約時報》星期三(10月4日)報道,國軒高科在美國密歇根州建電池工廠的計劃,讓該州一個僅3000人口的小鎮因意見分歧而對立,成為中美競爭的最新“戰場”。

以國軒高科為例,該公司在密歇根州和伊利諾伊州的項目,分別可獲得州政府7.15億美元和5.36億美元稅收減免和補貼。

歐盟的新電池法今年8月17日起生效,要求電池持有包含碳足跡等信息的“電池護照”,意味着中國電池出口到歐洲難度加大。

中國電池企業海外建廠 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問題

除了國軒高科,過去一年裡,中國電池製造商遠景動力、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也相繼宣布在美國建廠。

延伸閱讀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電池企業出海是為了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數據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達293.6吉瓦時,但同期裝車量剛過產量一半,行業龍頭寧德時代的產能利用率也跌至60.5%,創歷史新低。

也有美國眾議院議員認為,福特和寧德時代的合作可能不會促進美國電池技術,只是將中國控制的電池技術、原材料和員工帶到美國,同時得到稅收抵免。

據《聯合早報》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間,僅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遠景動力、蜂巢能源、欣旺達、福能科技和中創新航這九家中國電池製造商,正在建或有建廠意向的海外項目就多達33個,遍布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

據《紐約時報》,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已提出立法,阻止向中國電池公司提供補貼;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也催促美國財長耶倫停止對國軒高科的補貼。

國軒高科去年10月為這一項目投資23.64億美元(32.48億新元)。一年不到,公司今年9月宣布再投20億美元,在伊利諾伊州也建一個電動車鋰電池工廠。

反對國軒高科建廠的密歇根州居民也認為,公司雖然宣稱能提供2350個新工作崗位,但只會僱用中國員工而不是當地人。

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院執行主任蘇博德教授告訴《聯合早報》,全球電池產能的70%至75%來自中國。美國和歐洲雖然正在電池生產領域加大投資,但達到顯著規模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

《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也要求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車,不含來自中國等“敏感實體”的零部件,否則便不能獲得每車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在美國建廠則可以讓中國電池避開這一限制。

林伯強也提醒,低碳轉型成本很高,而中國在低成本減排上的產業鏈競爭力最強,“發達國家最終會想明白,中國的產業鏈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是不可或缺的”。

不過,中國電池企業在美建廠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遠,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