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theia Capital中國策略分析師陳昌華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回看過去一年的恒生指數會發現,因為疫情限制措施解除,市場在去年底今年初燃起對經濟復蘇的希望,恆指短暫衝上22000點,但很快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復蘇勢頭變弱而一路下滑,在19000點上下徘徊。

香港股市向來都是海外機構投資中國資產的重要入口,但如今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需求越來越少。陳昌華說:“中國經濟是否衰退,以及中美是不是全面脫鈎,是外資的兩個關注點。但兩個方面都沒有好消息。”

陳昌華說:“西方資本撤離,內地新股又不願上市的話,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在香港,一家企業要在港交所上市,需持有香港證監會牌照的從業人員參与保薦和承銷。持有上市保薦牌照的人,一直是稀缺人才。當他們都開始抱怨沒生意時,香港上市項目之少,可見一斑。

有十餘年金融從業經驗的香港證券交易持牌人邵志堯告訴《聯合早報》,過去半年,他和同行的生意寥寥。

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劉勁對《聯合早報》分析,金融中心從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單獨存在;港股的困難,折射的是中國大陸實體經濟增長遇到的挑戰。但香港金融中心基礎還在,如果大陸經濟恢復良性增長,港股就會恢復活躍。

另一方面,陳昌華認為,過去中國大陸有一批由市場推動的,外資在成長期就參与投資的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受到國際投行歡迎。現在這類公司變少了,反而是更多國家推動的重工業、科技和半導體公司在做大、上市。這類公司往往有大量政府訂單,也和國家安全有關,國際投行自然避而遠之。

港股難以擺脫大陸經濟起伏影響

至於外資大量流出的主要原因,受訪專家認為,地緣政治影響下,對中國資產風險的考慮是主要因素。

新股交易也差強人意,上半年在香港上市的31支新股中,有15支股上市首日即破發;而已上市的企業,也處於低估值、低交易量的狀態,显示市場低迷下,投資者進場意願大幅降低。

這些年來,國際投行在香港新股發行中的身影也愈來愈少,其位置被中資券商取代。中國《證券時報》報道,去年,中國大陸券商中金國際擔任保薦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達到34家,超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總和。

在此情形下,有聲音質疑港股的融資能力消退,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再名副其實。

陳昌華說,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復蘇緩慢,房地產、消費和出口三個重要指標疲軟,政府刺激政策收效不佳,直接影響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

香港證券投資公司華業金控的負責人員邵志堯直言,金融中心應是東西方的錢都在這裏流入流出,但現在的香港卻看不到這樣的流動。“過去的香港是有漲有跌,有買有沽,但現在是沒波瀾,沒活力。”

本是全球最活躍交易市場之一的香港股市,近半年來因為新股集資額低、交易量低迷,正在經歷寒冬。

中信證券5月發布的報告显示,2021年以來,外資累計流出港股已高達1.05萬億港元。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流出發生在今年2月後,超1400億港元的外資流出港股。該報告指出,外資流出已至歷史高點。

港交所积極拓展東南亞市場

不過,香港在東南亞市場也面對競爭。劉勁指出,在亞洲市場,新加坡與香港有相似的制度設計,對東南亞的覆蓋更好,且能同時與中國大陸、西方保持良好關係,會成為香港的勁敵。

這一方面和中國證監會要求中國企業在境外上市必須備案的規定有關,中國券商在處理這些事務時比國際券商有優勢。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一年不足3萬億港元的GDP規模,不足以支撐一個接近40萬億港元市值規模的股市。大陸資金如今流入港股的速度,又不足以填補歐美資金流出的空缺,造成了港股弱勢難以改善,融資能力每況愈下。

另一方面,外資大量撤離香港,也使得恆指低位徘徊、港股交易量下滑,並導致港股的國際化色彩變淡。

德勤報告显示,今年1月至5月,在香港聯交所申請上市獲批,但沒有上市的公司數量同比上升超過四成。這意味着一些公司即便獲得申請批准,也選擇不上市。

長期來看,劉勁說,即便中西方產業脫鈎,香港依然是連通中國大陸和“一帶一路”、東南亞國家的橋樑,這也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新空間。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在8月16日證實,港交所正积極拓展中東、東南亞市場。

反之,香港在過去13年中,有七年登上全球IPO集資額全球第一的位置,其他年份即使波動,也很少跌出前五。德勒報告指出,香港IPO集資額目前處在過去10年以來的低位,僅略高於去年。

邵志堯說:“以前上市的企業,都是美國人牽頭做,現在都換成中資機構了。”

在低經濟預期下,港股長期被詬病的低交易量問題也在凸顯。今年二季度,香港主板市場成交金額合計6.06萬億港元,同比減少1.58萬億港元,降幅20.68%。

退市企業也在增加。據《證券時報》報道,港股去年全年有15家企業退市,今年半年就有12家刊發退市公告。其中一家大陸企業表示,退市是因為港股估值難以體現公司基本面,有損聲譽的同時,還要付出高額成本維持上市地位,得不償失。 

香港金融市場眼下的低迷,與中國大陸經濟舉步維艱密切相關。

受訪的學者和業內人士認為,港股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經濟出現問題,但他們研判,頹勢不會長期持續。

赴港交所上市的企業數量顯著減少,普華永道預計,2023年全年港交所上市企業約有100家。(早報圖表)

港股交易低迷和融資額下降,又反過來影響中國大陸企業赴港上市的意願,讓港交所的處境雪上加霜。

香港證券交易所IPO募資額這兩年下降明顯,普華永道預計,今年全年香港IPO募資額將在1500億港元至1700億港元。(早報圖表)

據德勤6月底發布的中國大陸及香港首次公開售股(IPO)市場報告,今年上半年31支新股登上港交所,集資178億港元(約30億6985萬新元),同比下滑近10%,全球排名第六。

作為從業人員的邵志堯則坦言,從前香港是一直吃“西方飯”,對東南亞市場推廣很少。如今面對歐美資金撤退,東南亞高速增長,香港定位也是時候改變了,“要從中國和西方的金融中心,轉變為中國和一帶一路、東南亞市場的橋樑”。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香港柯伍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麗文認為,下半年港股會活躍起來。她預計多家明星公司,包括阿里系的螞蟻集團,會在港上市。這會吸引更多其他IPO啟動,讓市場交易活躍起來;已離場的資金,也會被好公司吸引回來。

中國大陸企業總市值占港股總市值的77%。在上半年登陸港交所的新股中,大陸企業佔比由去年同期的88%上升至90%。這樣的構成讓港股難以擺脫中國大陸經濟起伏的影響。

外資與國際投行漸行漸遠 港股國際化色彩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