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文章指出,利用中國製造商的規模和專業,將是美國在可再生能源產業滿足國內供應的關鍵。

中國光伏組件巨頭天合光能美國公司當地時間星期一(9月11日)宣布,將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投資逾2億美元(2.7億新元)建造光伏組件廠,年產能5千兆瓦,2024年投產。加上此前官宣的晶澳科技、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和阿特斯,中國五大光伏組件企業皆已宣布在美建廠。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者對《聯合早報》說,今年還會有更多新能源中企宣布在美建廠,但在中美科技戰的背景下,政治仍是他們的最大風險。

地緣政治風險

上星期,鋰電池製造龍頭國軒高科和億緯鋰能也分別宣布赴美建廠。今年2月,中國也是全球最大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宣布與美國百年車企福特公司合作建設投資額35億美元的電池廠。

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和籌款委員會兩位主席今年7月要求調查福特汽車與寧德時代的合作關係。他們在一封聯署信中指出,寧德時代和福特的合作可能不會促進美國電池技術,只是將中國控制的電池技術、原材料和員工帶到美國,同時得到稅收抵免。

避開貿易壁壘的風險和打壓也是重要原因。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受訪時說,美國和歐盟多次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影響中國企業的出口,赴美建廠或有幫助。

中國新能源產業多家龍頭公司今年陸續宣布赴美設廠。專家分析,美國對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視以及本土產業的缺乏,讓中國企業看到投資的機會,但商業利益之外,中美地緣政治仍是最大風險來源。

就光伏和電池而言,IRA規定,光伏製造品的成本構成中有40%來自美國本土,可享10%的額外稅收抵免,本土電池製造商可獲得每千瓦時45美元的產出補貼,相當於當前電池成本的30%左右。

美國遊說組織繁榮美國聯盟計算,中國企業將從IRA的補貼優惠中獲利1250億美元。

專家分析,美國今年開始實施總補貼金額達4300億美元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給可再生能源製造業的慷慨稅收減免和補貼,是驅動中國企業赴美建廠的直接原因。

該工作人員說,比起其他市場,美國工廠的投資回收期更短。彭博新能源財經估計,在美的光伏組件製造商毛利率年底將達到26%至32%,而在中國的廠商毛利僅為15%至20%左右。

學者李成和趙修業7月在布魯金斯學會發文稱,可再生能源產業,不應像半導體業,成為下一個在中美競爭中犧牲的行業。在目睹了破壞性的半導體產業脫鈎之後,中美再次依據地緣政治考慮為可再生能源做決策前,必須權衡成本和收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第三方新能源認證機構工作人員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美國補貼的吸引,加上中國國內光伏和電池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廠商有向外走的需求,共同促成了今年這一股赴美建廠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