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表示,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跨代貧窮問題。港府要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工作方面,為基層青少年提供向上流動性的空間。

樂施會也建議,港府向外判工支付生活工資,並且每年公布生活工資水平,令有能力的僱主可以自願選擇向基層員工支付生活工資。公營部門也應創造更多彈性工作崗位,例如政府舉辦夜市,可以公開招聘清潔員、場地管理人員等。

香港樂施會總裁曾迦慧形容,香港社會全面復常,貧富懸殊問題卻愈發嚴重,對整體社會已響起警號。她呼籲港府考慮進一步輸入外勞前,應先透過調高最低工資、創造就業及提供其他誘因,協助基層就業;以及每年調整最低工資,以追上通脹。

至於香港今年首季的失業率為3.1%,有超過11萬人失業,當中逾四成處於貧窮狀態;60.4%貧窮失業人士指被公司遣散或解僱,反映基層工友在疫后仍處於就業不穩。逾57%貧窮失業人口失業達兩個月或以上,更有31%失業半年或以上。

樂施會該份報告以港府統計處2019至2022年及今年第一季數據,按10等分組別劃分住戶的每月收入中位數,第一等分為最貧窮,第10等分為最富裕。結果發現,最貧窮一成住戶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在今年第一季僅2300元(港元,下同,401新元),較疫情前大跌超過三分一;相反,最富裕的一成住戶家庭月入中位數高達13.26萬元,較2019年上升逾一成。

樂施會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形容,香港貧富差距在疫情后擴大至逾57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差距,反映即使疫情過去及社會復常,香港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經濟復原進一步呈兩極化,高收入家庭較能受惠於經濟復蘇,低收入家庭則未能受惠。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香港立法會議員鄧飛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香港貧窮人口多,是不爭的事實。他呼籲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土地供應措施,儘快解居民的居住問題;以及加快經濟發展,為基層市民提供更多職位。

香港近年的貧富問題越來越嚴重,扶貧機構香港樂施會星期二(9月19日)發表的報告显示,今年首季的貧窮人口超過136萬人,而且貧富差距擴大至57.7倍,為歷年最高。

面對近年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本屆特區政府強調精準扶貧,訂出扶助劏房戶、單親住戶及長者住戶等三大目標群組。特首李家超將於下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周一發表的調查显示,多達67.1%受訪者最希望施政報告可以優先處理土地及房屋問題,其次是醫療服務、教育資源及照顧弱勢社群。

生活工資是指一名僱員所領取的工資,除讓他及家庭成員解決基本生活所需外,更能讓他們過有體面的生活。當中包括具均衡營養的飲食、合理的住屋空間、適當的社交生活、基本的學習及醫療需要等,同時也包括應付突發事件的儲備,以確保基層家庭具向上流動的機會。

此外,今年首季有近21萬港人即使有工作,仍未能脫離貧窮,占就業人口中的6.4%。按行業分析,在職貧窮比率最高為26.6%的“零售、住宿和餐飲服務”,即每10人就有一人是在職貧窮。

延伸閱讀

樂施會形容,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已對整體社會響起警號,建議特區政府每年調整最低工資,並推廣生活工資,保障基層收入。

報告指出,香港今年首季整體家庭月入中位數為約2.9萬元,較疫情前微升1.7%。按相應規模家庭的原住戶月入中位數50%計算,香港今年第一季度的整體貧窮率達到20%,即有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另外,在冠病疫情暴發前,香港的貧富差距是34.3倍;但在疫情之後的今年首季,差距擴大至57.7倍。

她表示,香港貧富差距變大,與基層工種減少及最低工資追不上通脹有關,尤其是疫情時所出現的清潔、隔離設施工作人員等新崗位,在疫情結束后已不再需要;加上消費模式全部逐步电子化,也令很多基層崗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