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見證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中國

 新華網廣州10月23日電(陳俊松)“參加這樣的盛會是很美妙的體驗,中國是我很重要的搭檔,也像我第二個家。”在廣交會展館,巴基斯坦老人沙米姆·艾哈邁德回憶起往事時說道。

  和北方不同,廣州的10月並非晴空萬里,而是經常陰雲遮日,時不時掉下不少雨水。

  地鐵琶洲站,各種語言、各種膚色的人排成長隊,擁擠程度甚於早晚高峰,遇到雨天,人流也未見減少。他們和沙米姆的目的地是相同的:廣州琶洲會展中心。

  在這裏,一年兩度的廣交會正如火如荼,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和參展商雲集,貿易摩擦的“陰雲”並未讓人明顯感受到“涼意”。

  在這裏,高質量的中國外貿有序推進,自主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一個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眼前。

  “我鼓勵所有人來參加廣交會”

  沙米姆43年前第一次參加廣交會,此後一年兩次,幾未間斷,見證了廣交會的發展與變遷。

  “以前廣交會很小,也不在這裏舉辦。現在的廣交會很大,所有的商品在同一屋檐下就可以找到,不用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找。”沙米姆說。

  在沙米姆看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巴兩國都非常好,也為兩國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還沒聊上幾句,沙米姆就忙着走向另一個展台。

  廣交會已創立60餘年,越來越多的採購商和參展商變成廣交會的“老朋友”。

  在他們眼中,廣交會早已超越了交易平台的功能,為境內外企業搭建了高效的溝通交流、貿易配對的渠道。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廣交會的吸引力。辛克萊在展館內非常忙碌,在不同的展台來回穿梭。她來自英屬維京群島,這是她第一次來廣交會,但她“想買非常多的東西”。

  “廣交會達到了我的預期,符合了我之前聽到的所有信息”。辛克萊看起來十分開心,她將在本屆廣交會上待到最後一期。

  初次來到廣交會的澳大利亞採購商薩夫瓦特轉了幾天後大開眼界。“我鼓勵所有人來參加廣交會。”薩夫瓦特說,對所有想開始做生意的人,對想把生意做到全球的人來說,這裏都是很好的機會。

  老客戶“黏性”和新客戶“滿意”背後,是廣交會作為聚合平台作用的擴大,更是高質量“中國製造”為中國外貿提供後勁兒。

  江蘇蘇美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彭原璞說,廣交會是一個結識客戶、加深友誼的平台,對進出口貿易非常重要。“廣交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過來的客戶都有需求,關鍵看你本事夠不夠。它相當於企業發展的‘磨刀石’。”

  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含量……中國製造,已經形成完整、強大的產業鏈,競爭優勢明顯。在琳琅滿目的展品中,人們看到中國企業正穩紮穩打,走向高質量之路。

  也正是高質量作為後盾,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將一個個新客戶轉化為常來中國的老朋友。

  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法務總監譚文勇說,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產品的創新和不可替代性。大疆無人機在北美缺少可替代性的產品,加征關稅後,仍然具備強大競爭力。

  “我們想進入中國市場”

  面對愈演愈烈的國際經貿摩擦和逆全球化思潮,中國已然用行動做出選擇。

  第124屆廣交會11月4日閉幕,緊接着第二天,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在上海開幕。兩場盛會無縫對接,展現中國重塑外貿新格局的信心,宣示中國與世界共享高質量發展紅利的決心。

  今年以來,我國陸續出台了減稅降費、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等有效措施,發出了歡迎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強烈信號。比如,降低汽車及其零部件、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等。

  數據显示,前三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9.9%,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6.5%和14.1%。貿易順差1.44萬億元,收窄28.3%。

  事實上,中國主動擴大進口早已有之。11年前,廣交會的正式名稱已然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變更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後”,一個“進”字之增,折射出中國在更高層次上運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願望。

  十餘年來,廣交會設立的進口展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萬多家次企業參展。本屆廣交會共有34個國家和地區的636家企業參展,比上屆增加19家。

  記者對進口展展台的走訪發現,多數境外參展商尚未大力開拓中國市場,但趁着中國擴大開放,多數參展商嗅到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商機。

  英國參展商史蒂夫生產熨燙機的零部件,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廣交會,他對這次參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希望了解國際市場行情,接觸各國的客戶。“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以忽略不計,但有機會的話,我們仍希望能進入中國市場。”

  此外,我國貿易結構愈發優化,我國在與傳統貿易夥伴保持良好增長的同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非洲、拉丁美洲進出口貿易均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海關總署的數據显示,中國與上述三個地區貿易增速分別高出整體增速3.3個、3.9個和3.8個百分點。

  從廣交會到進博會,從“賣全球”到“買全球”,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用行動踐行中國人自己得出的“鐵律”: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聲明:轉載上述內容屬於廣告或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東方財經網的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其他文章推薦】

※專辦屏東汽車借款,免留車快速借貸平台

台北汽車借款流程有哪些?

※更多中山區汽車借款,大同區汽車借款合法借貸公司一覽表

※公司車也能借嗎?辦理高雄汽車借款相關流程有哪些?

※懶人包!讓你更了解台北當鋪,台北汽車借款,台北機車借款,台北借錢相關借貸流程!

※有人試過刷卡換現金嗎?哪裡可刷卡?

桃園支票借款是最有效率的借錢管道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