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想的是碳中和

面對低碳轉型、淨零排碳的全球趨勢,工商協進會榮譽理事長張安平8日表示,台灣很多法令規章若無法配合修正,將「讓我們(指企業)做不到」歐盟等的國際標準;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則直接指出,國家能源政策應全面檢討。

工商協進會8日召開理監事會議,張安平等做了上述表示。應邀以《氣候變遷因應法》發表專題演講的環保署長張子敬強調,2022年初公布「我國淨零排放路徑評估」,目標2023年執行,對企業界關切碳費,將參考國際經貿情勢,公告高碳含量進口產品,對輸入業者徵收碳費,同時打算分階段、分級收取費用,以避免中小企業初期負擔過重。

張安平直言,低碳轉型是每個產業需要面對的,因為「碳」是人類生存的議題,必須要降下來。但台灣有些法令的限制,「讓我們做不到。」因此,政府的法令必須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進行修正,否則不可能達到國際要求的標準。

張安平進一步指出,「淨零排碳」與「碳中和」是很不一樣的概念,多數企業想的是碳中和。而淨零排碳是生產過程中要把碳解決,不是碳、綠的權證來平衡,以生產來講,淨零排碳是非常難的事,一定要做到碳捕捉,目前技術還不到位,但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張安平還說,碳捕捉以後,更大問題是:捕捉到的「碳」要放那裡?「在台灣,沒地方去。」

林伯豐則指出,「2050要淨零排放」已是國際共識,台灣碳排放的路徑圖還沒訂出來,呼籲政府應加速制定,並點名政府2025綠能占比20%政策目標,「看來有難度」,應全面檢討能源政策並與碳排路徑圖一致。

對碳排放路徑圖,張子敬提出時間表,會在2022年初公布「我國淨零排放路徑評估」,目標是2023年執行。他坦承,在低碳轉型過程中,確實有很多產業被法規綁死,目前正著手調整各相關法令規章。

張子敬還說,低碳轉型過程中,對台灣很不利的是,台灣產品多數以外銷為主,碳足跡也在台灣,但台灣不是公約的會員國,目前政府與歐盟等國進行協商,試著找出一條路來,未來若透過碳交易獲得的碳權,能歸屬台灣,產業彈性就會更大,就有機會以碳、綠的權證來中和,而不是只能淨零排碳。

投資台灣 林伯豐籲加碼誘因

大陸近期限電措施加上遠東集團遭到重罰,讓加速台商回台投資再度成為話題,政府也將延長「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三年。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建議,應提供更多誘因,如擴大土地租金優惠、增加租稅抵減額度、給予人才培訓及薪資補貼等,獎勵企業加碼投資台灣。

工商協進會8日召開理監事會議,林伯豐致詞時指出,國際原物料價格飛漲,基本工資調漲,變種病毒再現,導致2022年企業的營運,仍充滿不確定性。他因此提出以下建議,期盼政府持續加大力道,協助企業復甦。

林伯豐首先肯定延長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並建議應提供更多誘因,如擴大土地租金優惠、增加租稅抵減額度、給予人才培訓及薪資的補貼等,以激勵企業加碼投資台灣。

林伯豐也針對兩岸關係指出,台灣出口大陸占比42%,美國占比15%,政府應維持台美貿易緊密關係,也要增進兩岸經貿溝通,避免受政治僵局影響,親美也要友中,不要政治化。他並建議,在兩岸貨品交流與企業投資等領域,海基、海協兩會要恢復良好溝通與互動。

第三,林伯豐說,政府必須檢討不合時宜的貨物稅,並取消印花稅。他強調,美國面臨通膨風暴,台灣也將面臨來自通膨的威脅,建議對引起通膨疑慮的產品免徵關稅,降低民生用品價格的上揚幅度。最後,林伯豐則提到了貨幣政策,必須要能協助企業復甦、讓企業資金正常運作。

來源鏈接:https://ctee.com.tw/news/policy/561900.html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