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建議:“先把這部分由疫情直接造成的地方額外窟窿,用中央財力補上。”

白重恩認為,要緩解地方財政困難及債務風險,要減少“中央請客、地方買單”的情況。例如,近年來上級政府陸續出台的學校安全、村乾薪酬、鄉村振興、經濟發展、公職人員養老保險改革等政策,不斷加重地方財政負擔。

財新網報道,也是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委會委員的白重恩,上星期四(9月21日)在長安講壇中發表上述觀點。

白重恩指出,在疫情導致的地方赤字之外,還有相當部分的債務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建議通過放寬還款期限等方式,減輕償債壓力。

白重恩估算了沒有疫情發生情形下,土地財政之外的地方財政收支趨勢,將其與實際值比較,並將趨勢值之外的收入減去支出。測算結果显示,2020年至2022年疫情直接導致的地方赤字,分別為2萬零758億元、9888億元、1萬1910億元,三年合計超4.2萬億元。

中國過去三年的疫情防控措施衝擊經濟,房地產行業低迷也導致稅收和土地銷售收入減少,財政上入不敷出,導致一些地方政府面臨巨大財政壓力。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北京綜合訊)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估算,冠病疫情三年直接造成中國地方赤字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約7487億新元)。他建議中央政府發行特別國債補上這部分缺口,以及讓地方優先用於償還拖欠企業賬款等。

他進一步說,目前中國的中央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與國際相比不高,而且中央發債成本低於地方,可以由中央政府發行特別國債,幫助地方政府解決這部分缺口,同時“要求地方優先償還拖欠企業賬款等,對經濟可能有比較大的幫助”。

當前各方對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討論中,一個焦點是中央救助是否會引發道德風險、形成中央兜底(保底)的預期。白重恩認為,疫情本身是不可控因素,財政減收增支是被動造成的。他說,為避免道德風險,應該區分哪些地方赤字或債務增加是疫情帶來的,哪些是來自地方出於自身利益擴張的支出。